定期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確保沒有新癌症或復發

定期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確保沒有新癌症或復發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首位,2015年的新症超過5000宗;加上2016年政府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資助合資格長者進行大便隱血測試,都提升了普羅大眾對大腸癌的認識。今時今日如果談到大腸癌的高危因素,不少人都答得出當中的一二,例如50歲以上、家族性遺傳、多肉少菜飲食習慣、食煙飲酒等等,同時亦知道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癌或大腸瘜肉的黃金標準。臨床經驗可見,高危人士一般都會接受醫生的建議,乖乖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因為病人知道如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瘜肉,只要瘜肉不太大,就可以一併切除,防止瘜肉演變為腫瘤,一舉兩得。



不過,很多人對切除大腸瘜肉的效果還是有點誤解,以為切除後就一勞永逸,不用再擔心體內埋有這顆計時炸彈;事實卻不然,即使切除了瘜肉,病人依然有可能在稍後的日子再長出瘜肉,特別是病人剛切除了較大的腺瘤性瘜肉,大約一至三年後就要到醫院再做大腸鏡檢查,看看有沒有長出新的瘜肉。在筆者的行醫經驗當中,切除腫瘤或瘜肉後再生的個案實在不算少,最近有一位男士,三年前被驗出腸癌,手術切除後,較早前又再被驗出長有直徑約3cm的瘜肉。其實如果病人曾長有瘜肉,再生機率會較正常人高,不過由瘜肉變成腫瘤大約需時十年,所以病人也不用太過擔心,只要按醫生指示定期作檢查,一般都不會有大問題。


至於覆檢年期及密度,醫生會依病情判斷。在切除大腸瘜肉或腫瘤後會進行病理化驗,看看屬於哪一種問題。管狀腺瘤是比較良性的腺瘤,如果不超過三粒以上,而且直徑少於1至2cm,術後一年檢查沒有發現瘜肉,之後就可以三至五年再作檢查;但如果是絨毛狀腺瘤就要加倍留意,因為這種腺瘤的癌變風險最高,所以術後有需要連續三年、每年作一次大腸鏡檢查,以確保沒有新癌症或復發。


隨著港人的壽命愈來愈長,大家應該更加關注大腸癌的問題。因為年齡是大腸癌其中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90年代初港人的平均壽命只得七十多歲,到2015年已延長至84歲,以往可能一生中都不會發生的問題,到現在卻變得普遍,筆者就曾有位98歲長者被驗出患有大腸癌,亦有一位長者在六十多歲時首次病發,之後十年內又被檢出三次。說到底,切除瘜肉只是解決了腸道細胞變異的結果,並非控制了病因,所以絕非一了百了。


资料参考来源于:https://nextplus.nextmedia.com/news/latest/20181120/63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