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副作用知多少?醫師教你辨別與處理

常見副作用,抑制劑的副作用

免疫治療的作用機制與副作用產生的原因

免疫治療是近年來癌症治療的重大突破,它通過激活或增強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與傳統化療或放療不同,免疫治療的目標是解除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欺騙」,讓免疫細胞重新識別並攻擊腫瘤。目前最常見的免疫治療藥物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抑制劑、CTLA-4抑制劑等),它們通過阻斷免疫檢查點蛋白,恢復T細胞的抗癌功能。

然而,這種「解放」免疫系統的機制也可能帶來一系列常見副作用。當免疫系統被過度激活時,它不僅攻擊癌細胞,也可能誤傷正常組織和器官,導致所謂的「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s)。這些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從輕微的皮膚反應到可能危及生命的器官炎症都有可能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抑制劑的副作用與傳統化療的副作用有本質區別。化療副作用通常發生在快速分裂的細胞(如造血系統、消化道黏膜等),而免疫治療副作用則可能影響任何器官系統,且發作時間更為多變,可能在治療開始後數週、數月甚至停藥後才出現。了解這些差異對於患者和家屬正確識別和應對副作用至關重要。

免疫治療副作用的分類與分級

免疫治療副作用可根據嚴重程度分為三個等級:

  • 輕度副作用(1級):症狀輕微,通常不影響日常生活,可能包括輕度皮疹、疲勞或低度發燒。這類副作用往往不需要停藥,通過對症處理即可緩解。
  • 中度副作用(2級):症狀已影響日常生活但尚未危及生命,如中度腹瀉、甲狀腺功能異常或肝炎。這類副作用可能需要暫停治療並使用皮質類固醇等免疫抑制藥物。
  • 重度副作用(3-4級):症狀嚴重,可能危及生命,如重度肺炎、心肌炎或神經系統毒性。這類副作用需要立即停藥並住院治療,使用高劑量免疫抑制劑。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約70%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會經歷某種程度的副作用,其中大多數為1-2級。嚴重副作用(3-4級)的發生率約為10-15%,但不同藥物和癌症類型間存在差異。例如,CTLA-4抑制劑的嚴重副作用發生率通常高於PD-1抑制劑。

哪些族群更容易出現免疫治療副作用?

雖然免疫治療副作用可能發生在任何患者身上,但某些族群風險更高:

  • 有自體免疫疾病史的患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或炎症性腸病患者,其免疫系統已經處於過度活躍狀態,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能加重原有疾病或引發新的免疫反應。
  • 老年患者:65歲以上的患者可能因免疫系統老化而對免疫治療反應不同,副作用風險增加。香港一項研究顯示,老年患者發生嚴重抑制劑的副作用的風險比年輕患者高約30%。
  • 特定基因背景的患者:某些HLA基因型與免疫治療副作用風險相關。例如,HLA-DRB1*11:01等位基因攜帶者發生免疫性肝炎的風險顯著增高。
  • 合併多種慢性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器官儲備功能較差,一旦發生免疫相關副作用,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值得注意的是,常見副作用的發生率在不同癌症類型間也有差異。例如,黑色素瘤患者接受免疫治療時皮膚毒性的發生率較高,而肺癌患者更易出現肺炎。這種差異可能與腫瘤微環境和免疫應答特性有關。

免疫治療期間的監測與檢查

定期監測是早期發現和管理免疫治療副作用的關鍵。香港腫瘤科醫學會建議的監測方案包括:

檢查類型 頻率 目的
血液檢查(全血計數、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等) 每2-4週 監測骨髓抑制、肝炎、內分泌病變等
影像檢查(CT/MRI) 每8-12週 評估治療效果及發現潛在炎症
心電圖和心臟超聲波 根據症狀 監測心肌炎等心臟毒性

除常規檢查外,患者應密切關注自身症狀變化。一些需要警惕的「紅旗」症狀包括:

  • 持續加重的疲勞或虛弱感
  • 呼吸困難或咳嗽加劇
  • 嚴重腹瀉(每日超過4次)或血便
  • 不明原因發燒或體重變化
  • 肌肉無力或感覺異常

這些症狀可能預示著嚴重抑制劑的副作用,應立即向醫療團隊報告。香港瑪麗醫院的研究顯示,早期報告症狀並及時干預可將嚴重副作用住院率降低40%。

免疫治療副作用的處理流程

當懷疑出現免疫治療副作用時,應遵循以下處理流程:

第一時間該怎麼做?

  • 記錄症狀的開始時間、嚴重程度和變化趨勢
  • 暫停任何可能加重症狀的藥物(如NSAIDs)
  • 輕度皮疹或腹瀉可先嘗試非處方藥緩解,但需密切觀察
  • 保持充足水分和電解質平衡,特別是腹瀉患者

何時需要就醫?

  • 症狀持續超過48小時無改善
  • 症狀迅速惡化或影響日常生活
  • 出現高燒、呼吸困難、意識改變等危險徵兆
  • 血液檢查顯示明顯異常(如肝酶升高3倍以上)

如何與醫療團隊溝通?

  • 提供完整的症狀描述和時間線
  • 攜帶最近的檢查報告和用藥記錄
  • 明確表達您的擔憂和優先事項
  • 詢問關於治療調整和後續監測的具體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輕微的常見副作用也不應被忽視。香港臨床腫瘤科醫生的共識是:早期干預(如低劑量類固醇)可防止輕度副作用進展為嚴重問題,同時不影響治療效果。

醫師建議:免疫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

為最大限度降低副作用風險並確保治療順利進行,香港腫瘤科專家提出以下建議:

  • 建立個人健康檔案:記錄所有症狀、用藥和檢查結果,這有助於識別潛在的副作用模式。
  •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和充足睡眠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平衡。避免過度勞累和壓力,這可能加劇抑制劑的副作用
  • 疫苗接種需謹慎:免疫治療期間應避免活疫苗,其他疫苗接種前應諮詢醫生。香港衛生署建議,最好在開始免疫治療前2-4週完成常規疫苗接種。
  • 定期隨訪不可少:即使沒有明顯症狀,也應按時回診。有些副作用(如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初期無明顯症狀,僅能通過血液檢查發現。
  • 心理支持很重要:免疫治療的不確定性可能帶來焦慮。參加支持團體或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有助於應對情緒波動。

最後要強調的是,雖然常見副作用可能令人擔憂,但多數是可以有效管理的。與醫療團隊保持開放溝通,遵循個體化的監測計劃,大多數患者能夠安全完成治療並獲得良好效果。記住,及時識別和處理副作用不僅能提高安全性,也可能改善長期治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