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亂掏耳朵了!耳屎堵塞影響聽力,專業耳科醫師告訴你原因與解決方案

耳屎 聽力

耳屎的功能與重要性

耳屎,醫學上稱為「耳垢」或「耵聹」,是耳道內自然分泌的物質,主要由皮脂腺、汗腺及脫落的表皮細胞組成。許多人認為耳屎是骯髒的廢物,但其實它在保護耳朵健康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保護耳道、防止異物入侵

耳屎的第一大功能是保護耳道。耳道內的皮膚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異物的傷害。耳屎能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灰塵、細菌、昆蟲等異物進入耳道深處。根據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的數據,約有30%的耳道感染案例與不當掏耳導致保護膜破壞有關。

抗菌、潤滑耳道

耳屎含有脂肪酸和溶菌酶等成分,具有天然的抗菌作用,能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此外,耳屎還能潤滑耳道,防止耳道皮膚乾燥、搔癢甚至龜裂。研究顯示,耳屎的pH值偏酸性,能有效抑制常見的耳道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

為什麼會耳屎堵塞?

雖然耳屎對耳朵健康至關重要,但過多或處理不當可能導致堵塞,進而影響聽力。以下是常見的耳屎堵塞原因:

不當掏耳習慣:將耳屎推向深處

許多人習慣用棉花棒或其他工具掏耳朵,這反而會將耳屎推向耳道深處,造成堵塞。香港衛生署的調查顯示,超過60%的市民有定期掏耳的習慣,其中近半數人曾因不當掏耳導致耳屎堵塞就醫。

耳道結構異常

有些人天生耳道較窄或彎曲,耳屎不易自然排出。此外,耳道內骨質增生或腫瘤也可能阻礙耳屎排出。這類情況需要專業醫師評估處理。

耳屎分泌過多

壓力大、耳道發炎或某些藥物可能刺激耳屎分泌過多。香港一項針對辦公室族群的研究發現,長期佩戴耳機者耳屎分泌量比一般人高出40%,這可能與耳道濕度增加有關。

耳屎堵塞對聽力的影響與症狀

當耳屎堵塞耳道時,會直接影響聲音的傳導,導致以下症狀:

聽力下降、耳悶塞感

輕度堵塞可能僅造成聽力輕微下降,感覺耳朵像被東西塞住。嚴重時聽力損失可達30分貝,相當於隔著一扇門聽人說話的程度。

耳鳴、眩暈

耳屎壓迫鼓膜可能引發耳鳴,甚至影響內耳平衡功能導致眩暈。香港耳科門診統計顯示,約15%的耳鳴患者病因與耳屎堵塞有關。

耳朵疼痛、發炎

長期堵塞可能導致耳道發炎、疼痛,甚至引發外耳炎。若出現發燒或劇烈疼痛,應立即就醫。

醫師教你正確處理耳屎堵塞

發現耳屎堵塞時,應採取以下正確處理方式:

停止自行掏耳

立即停止使用棉花棒、髮夾等工具掏耳,這些行為只會讓情況惡化。香港醫管局建議,若出現聽力下降或耳悶症狀超過3天,應就醫檢查。

使用耳滴劑軟化耳屎

可短期使用含甘油或碳酸氫鈉的耳滴劑軟化耳屎,但不宜超過7天。使用前應確認鼓膜完整,避免引發感染。

尋求專業耳科醫師清除

對於頑固耳屎堵塞,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讓耳科醫師處理。香港公立醫院耳鼻喉科門診每年處理超過2萬例耳屎清除案例。

專業耳科醫師的清除方法

耳科醫師會根據堵塞情況選擇適當的清除方式:

耳鏡檢查、確認堵塞情況

醫師會先使用耳鏡檢查,確認耳屎位置、性質及耳道狀況。這一步驟至關重要,可避免清除過程中傷及耳道或鼓膜。

使用專業儀器清除耳屎

常見清除方法包括:

  • 吸引法:用細管吸引軟化後的耳屎
  • 沖洗法:用溫水沖洗耳道
  • 器械清除:用專業工具直接取出耳屎

如何預防耳屎堵塞?

預防勝於治療,以下方法可有效減少耳屎堵塞風險:

避免頻繁掏耳

除非醫師建議,否則不應定期清理耳屎。耳道有自我清潔機制,咀嚼、說話等動作會幫助耳屎自然排出。

定期檢查耳朵

高風險族群(如戴助聽器者)可每半年檢查一次耳朵。香港衛生署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年至少做一次聽力檢查。

保持耳道乾燥清潔

洗澡後可用毛巾輕拭外耳,避免水分滯留。游泳時可考慮使用防水耳塞,但不宜長時間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