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治療:從骨質密度檢測開始

檢測骨質疏鬆,骨質密度檢測

一、骨質疏鬆症的成因與症狀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常見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徵是骨質密度降低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導致骨骼脆弱,增加骨折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骨質疏鬆症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骨質疏鬆症通常與年齡增長和更年期有關,而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則是由其他疾病或藥物引起。

骨質流失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年齡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隨著年齡增長,骨骼的新陳代謝速度減慢,骨質流失的速度逐漸超過骨質形成的速度。此外,女性在更年期後,由於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質流失的速度會明顯加快。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約有50%的65歲以上女性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他可能導致骨質流失的因素包括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腎病等。

骨質疏鬆症的常見症狀包括腰痠背痛、身高變矮和骨折。許多患者在早期可能沒有任何明顯症狀,直到發生骨折才被診斷出患有骨質疏鬆症。脊椎骨折是最常見的類型,可能導致身高縮短和駝背。髖部骨折則是後果最嚴重的類型,可能導致長期臥床甚至死亡。因此,早期檢測骨質疏鬆至關重要。

二、如何透過骨質密度檢測預防骨質疏鬆症?

早期骨質密度檢測是預防骨質疏鬆症的關鍵步驟。骨質密度檢測通常採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EXA)進行,該檢測無痛且快速,能夠準確測量骨骼中的礦物質含量。根據檢測結果,醫生可以評估患者的骨折風險並制定相應的預防計畫。

香港衛生署建議,65歲以上的女性和70歲以上的男性應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對於具有高風險因素的人群,如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或有骨折家族史的人,則應提前進行檢測。早期發現骨質流失的跡象,可以及時採取措施阻止或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

制定個人化的預防計畫是預防骨質疏鬆症的重要環節。預防計畫通常包括飲食調整、運動訓練和藥物治療。飲食方面,應確保攝取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運動方面,負重運動和肌力訓練有助於增強骨骼強度。對於高風險人群,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藥物來預防骨質流失。

三、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方法

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的目的是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或促進骨質形成。常用的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s)和副甲狀腺素類似物。雙磷酸鹽類藥物如阿侖膦酸鈉(Alendronate)能夠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減少骨質流失。SERMs如雷洛昔芬(Raloxifene)則可以模擬雌激素的作用,保護骨骼健康。

非藥物治療同樣重要,包括飲食調整和運動訓練。飲食方面,應增加鈣質和維生素D的攝入,並減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入。運動方面,負重運動和肌力訓練能夠刺激骨骼生長,提高骨質密度。此外,改善生活習慣如戒菸限酒和預防跌倒也是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重要環節。

生活習慣的改善對於骨質疏鬆症患者尤為重要。吸菸和過量飲酒都會加速骨質流失,因此戒菸限酒是必要的。此外,預防跌倒可以減少骨折的風險。家中應保持地面乾燥,避免雜物堆放,並在浴室安裝防滑墊和扶手。

四、飲食與骨質密度的關係

飲食對骨質密度的影響不容忽視。鈣質是構成骨骼的主要礦物質,每日建議攝取量因年齡和性別而異。根據香港衛生署的建議,成年人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而更年期後的女性則應增加到1200毫克。富含鈣質的食物包括乳製品、深綠色蔬菜、豆類和堅果。

  • 乳製品:牛奶、芝士、乳酪
  • 深綠色蔬菜:菠菜、芥蘭、西蘭花
  • 豆類:豆腐、豆漿、黑豆
  • 堅果:杏仁、芝麻

維生素D在鈣質吸收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人體可以通過陽光曝曬自行合成維生素D,但由於現代人室內活動時間增加,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相當普遍。香港衛生署建議,成年人每日應攝取800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魚肝油、脂肪魚類和蛋黃。

除了鈣質和維生素D,其他營養素如鎂、鉀和維生素K也對骨骼健康有益。鎂參與骨骼的形成和代謝,鉀則有助於減少鈣質的流失。維生素K則能夠促進骨鈣素的合成,增強骨骼強度。

五、運動與骨質密度的關係

運動是維持骨質密度的重要手段。負重運動如走路、跑步和爬樓梯能夠刺激骨骼生長,提高骨質密度。這些運動通過對骨骼施加壓力,促進骨細胞的活性,從而增加骨質形成。香港衛生署建議,成年人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或跳舞。

肌力訓練同樣對骨骼健康有益。舉重、深蹲等運動能夠增強肌肉力量,間接保護骨骼。肌力訓練建議每週進行2-3次,每次針對主要肌肉群進行8-12次重複。對於骨質疏鬆症患者,應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運動,避免高風險動作如跳躍或快速轉身。

如何安全有效地進行運動是骨質疏鬆症患者關注的重點。運動前應進行充分的熱身,運動時應穿著合適的鞋子和服裝,並避免在濕滑或不平坦的地面上運動。對於初學者,建議從低強度運動開始,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並諮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