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救援!當家中長輩食物卡喉嚨時,你該怎麼辦?
- Dolores
- |
- 2025-08-30 06:24:24
- |
- 2
- |
- 健康醫療

一、緊急情況判斷:快速辨識食物卡喉嚨
當家中長輩出現食物殘渣卡喉嚨的情況時,第一時間的判斷至關重要。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每年因異物梗塞導致送醫的案例中,65歲以上長者佔比超過40%,其中多數與進食時咀嚼不充分或吞嚥功能退化有關。 食道癌自我檢查
1. 觀察徵狀:若長輩突然停止進食、用手抓住喉嚨、無法咳嗽或說話,且臉色逐漸發紫,這些都是典型的異物梗塞徵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長者可能因神經系統退化而無法明確表達不適,此時需特別留意其呼吸頻率是否異常加快(每分鐘超過30次)或出現喘鳴聲。 食道感覺有東西吞不下去
2. 確認狀況:應保持冷靜詢問患者「是否噎到了?」若患者能點頭但無法言語,即可確認為完全性氣道阻塞。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建議,此時切勿拍打背部或強行用手指挖取異物,這些錯誤動作可能導致異物更深嵌入。
二、第一時間的應對措施
發現食物殘渣卡喉嚨的緊急狀況時,前3-5分鐘的處理往往決定生死。香港消防處2022年數據顯示,正確實施現場急救可使窒息患者的存活率提升至78%。
1. 鼓勵咳嗽:若患者仍有意識且能微弱咳嗽,說明氣道未完全阻塞。應採取「Cough It Out」原則:讓患者前傾身體,用雙手支撐其胸部,並以堅定語氣指導「用力咳出來!」。此階段要密切觀察咳嗽效果,若持續1分鐘未改善需升級處理。
2. 啟動急救系統:當患者出現以下任一情況時,須立即撥打香港緊急電話999:
- 雙手掐頸的國際通用窒息手勢
- 咳嗽聲音逐漸微弱
- 嘴唇或指甲床發紺
三、哈姆立克急救法的實戰演練
哈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是處理食物殘渣卡喉嚨的核心技術,香港紅十字會培訓資料顯示,正確操作可使橫膈膜上抬4-5公分,產生足夠氣流衝出異物。
1. 成人標準步驟:
- 站於患者背後,前腳插入其雙腿間保持穩定
- 一手握拳,拇指側向置於肚臍上方兩指處
- 另一手包覆拳頭,快速向內上方擠壓5次
- 每次擠壓應有「彈射式」力度,目標是將肺部殘存空氣擠出
2. 兒童特殊處理:對1-8歲兒童,香港兒童醫院建議:
- 跪蹲至與兒童同高度
- 使用單手實施腹部推擠
- 力度控制在使胸部可見明顯起伏
- 嬰兒需改用拍背壓胸法
3. 特殊體型調整:對於孕婦或BMI>30者,推擠位置應上移至胸骨下半部。實際操作時可讓患者背靠牆壁,施救者利用體重增加推力效率。
四、不同情況下的應變處理
當食物殘渣卡喉嚨導致意識喪失時,香港急症科醫學會指引強調「CAB」原則:先檢查循環(Circulation)、氣道(Airway)、呼吸(Breathing)。
1. 無意識患者流程:
- 輕拍雙肩呼叫無反應後,立即啟動心肺復甦
- 每30次胸外按壓後,嘗試打開氣道檢查口腔
- 可見異物時用食指鈎出,不可盲目深挖
- 嘗試2次人工呼吸,觀察胸部是否有起伏
2. 獨自自救技巧:若獨處時發生梗塞,可:
- 利用椅背頂住上腹部快速下壓
- 或採取跪姿,將軀幹猛力撞擊地面
- 手機預設緊急呼叫功能在此時極為重要
五、急救後的照護與觀察
即使成功清除食物殘渣,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指出,仍有15%患者會發生遲發性呼吸併發症。
1. 呼吸監測:急救後24小時內應每2小時檢查:
| 觀察項目 | 正常值 | 危險徵兆 |
|---|---|---|
| 呼吸速率 | 12-20次/分 | >28次/分 |
| 血氧濃度 | >95% | <90% |
2. 併發症警示:若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送醫:
- 吞嚥時劇烈疼痛
- 咳血或泡沫狀唾液
- 聲音沙啞超過6小時
六、預防勝於治療:降低食物卡喉嚨風險
香港衛生署長者健康服務提出「3C原則」預防食物殘渣卡喉嚨:
- Cut(切小):將食物切成0.5公分立方
- Cook(烹軟):採用燉煮等方式使食物質地柔軟
- Concentrate(專注):進食時避免交談或看電視
七、結語:掌握急救技能,守護家人健康
參加香港紅十字會或聖約翰救傷隊的急救課程(每年約150港幣),定期與家人模擬食物殘渣卡喉嚨的應變演練。記住,在黃金4分鐘內採取正確行動,就能大幅提升生存機率。將本文提到的急救步驟列印張貼於廚房,讓安全意識成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