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院抑鬱症檢測到痊癒:我的抗鬱經驗分享
- Eve
- |
- 2025-09-08 06:24:24
- |
- 2
- |
- 健康醫療

我的抑鬱症確診與治療之路
記得那天,我獨自坐在醫院的候診區,手中緊握著那份剛完成的「醫院抑鬱症測試」量表。四周的白色牆壁和消毒水氣味讓我感到更加孤獨,但內心卻有一種奇怪的解脫感——終於,我決定正視自己的問題了。過去六個月,我像行屍走肉般生活,每天重複著機械式的動作,卻感受不到任何快樂或意義。直到同事無心的一句「你最近看起來很累」,才讓我驚覺自己的狀態已經嚴重到需要專業幫助。
香港衛生署的數據顯示,每七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會在一生中經歷抑鬱症。這個數字讓我明白,我並不孤單。但當時的我,只覺得自己被關在一個透明的盒子裡,看著外面色彩鮮豔的世界,卻怎麼也觸碰不到。確診的那一刻,心理醫師溫和但堅定地告訴我:「這不是你的錯,而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這句話,成為我康復之路上的第一盞明燈。
發現異狀:最初的症狀與感受
回溯起來,最初的警訊出現在確診前約八個月。那時我以為只是工作壓力大,但現在看來,那些都是典型的抑鬱症前兆:
- 持續性的情緒低落,即使遇到值得高興的事也提不起勁
- 對原本熱愛的攝影完全失去興趣,相機積了厚厚一層灰
- 睡眠障礙,要麼整夜輾轉反側,要麼睡12小時仍覺疲憊
- 無時無刻感到身心俱疲,連洗澡都覺得是項艱鉅任務
這些症狀嚴重影響了我的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我開始頻繁請假,與朋友的聚會總是臨時取消,甚至連家人的關心都讓我感到煩躁。最可怕的是,我開始產生「如果我不存在,對大家都好」的念頭。直到有一天,我在網上偶然看到一份「壓抑情緒測驗」,出於好奇做了測試,結果顯示我可能患有中度抑鬱症。這個結果像一記警鐘,促使我終於走進了醫院精神科。
醫院檢測:確認診斷,擬定治療計畫
醫院的診斷過程比我想像中更全面。首先是一位資深精神科醫師的詳細問診,問題涵蓋情緒、睡眠、食慾、生活功能等各個面向。接著,我完成了幾份標準化的「抑郁测评」量表,包括:
| 量表名稱 | 評估重點 |
|---|---|
| 貝克抑鬱量表(BDI) | 抑鬱症狀嚴重程度 |
| 漢密爾頓抑鬱量表(HAM-D) | 臨床抑鬱評估 |
| PHQ-9 | 抑鬱症篩查 |
醫師解釋,這些量表能幫助他們更客觀地評估我的狀況。確診為中度抑鬱症後,我們共同擬定了治療計畫:
- 藥物治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逐步調整劑量
- 心理治療:每週一次認知行為治療(CBT)
- 生活方式調整:規律運動、改善睡眠衛生
醫師特別強調,抑鬱症就像其他慢性病一樣需要長期管理,復原不會是一條直線,會有起伏,但堅持治療就會看到進步。 医院抑郁症测试
治療過程:遇到的挑戰與克服方法
治療初期比我想像中艱難。藥物需要2-4週才能見效,而副作用卻來得又快又猛——噁心、頭暈、口乾,最難受的是情緒反而更加不穩定。有好幾次,我幾乎要放棄服藥,但醫師提醒我這是正常過程,建議我:
- 記錄每日情緒變化,找出最佳服藥時間
- 副作用通常會在1-2週後減輕
- 必要時可暫時調整劑量
除了藥物挑戰,心理治療也讓我面對許多不願觸碰的傷痛。我的治療師引導我辨識「自動負面思考」,例如「我永遠不會好起來」、「沒有人真正關心我」這些根深蒂固的錯誤信念。透過認知重構練習,我學會用更平衡的觀點看待自己和生活。
家人的支持在這段時期至關重要。起初他們不太理解抑鬱症,以為我只是「想太多」。我鼓起勇氣向他們解釋這是一種真實的疾病,並分享一些衛教資料。令我感動的是,他們逐漸改變態度,開始主動學習如何支持我,例如:
- 不過度保護,也不施加壓力
- 定期陪我散步聊天
- 鼓勵但不強迫我參與家庭活動
我還參加了醫院舉辦的抑鬱症支持團體,認識許多有相似經歷的朋友。聽到他們分享抗鬱故事,讓我感到不再孤單,也學到許多實用的應對技巧。
走出陰霾:重拾生活樂趣與自信
大約治療三個月後,我開始感受到明顯的改變。早晨醒來不再覺得絕望,能夠重新享受一杯咖啡的香氣,甚至再次拿起相機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間。這些小小的進步累積起來,逐漸重建了我的自信和生活樂趣。
我制定了一套自我照顧計畫,包括:
- 每日30分鐘快走,促進腦內啡分泌
- 建立規律的睡眠時間表
- 練習正念冥想,減少反芻思考
- 重新學習攝影,參加業餘攝影課程
設定小而具體的目標也很重要。我不再要求自己「必須快樂」,而是專注於可實現的行動,例如「今天要整理書桌」或「這週要約一位朋友喝咖啡」。每完成一個目標,我都在日記本上貼一張鼓勵貼紙,視覺化的進步記錄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前進。
六個月後的複診,醫師笑著告訴我,根據最新的「抑郁测评」結果,我的症狀已經從中度減輕為輕度。這個好消息讓我更加確信,只要堅持正確的治療,康復是完全可能的。
給予鼓勵:希望與建議
現在的我,雖然偶爾仍有情緒低潮,但已經學會如何應對。我想對正在經歷抑鬱症的朋友說:
- 這不是你的錯:抑鬱症是大腦化學物質失衡導致的疾病,不是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
- 專業幫助至關重要:就像骨折需要醫生一樣,抑鬱症也需要專業治療。香港許多醫院和機構提供「壓抑情緒測驗」和諮詢服務
- 治療需要時間:不要因為短期沒效果就放棄,藥物和心理治療通常需要數週甚至數月才能見效
- 建立支持系統:向信任的人坦承你的狀況,孤軍奮戰只會讓復原更困難
如果你懷疑自己可能有抑鬱症,不妨先做一份可靠的「醫院抑鬱症測試」量表,如PHQ-9或BDI。這些工具雖然不能取代專業診斷,但能幫助你初步評估是否需要尋求進一步幫助。
最後,請記住黑暗不會永遠持續。就像我的治療師常說的:「抑鬱症會說謊,它讓你相信現狀永遠不會改變。但事實上,改變一直都在發生,只是有時慢得難以察覺。」保持耐心,善待自己,光明終將到來。